关闭→
当前位置:首页 > 饮食 > 陕西文化特色秦始皇兵马俑

陕西文化特色秦始皇兵马俑

时间:2024-02-11 16:54:52
陕西文化特色秦始皇兵马俑

陕西文化特色秦始皇兵马俑

陕西文化特色秦始皇兵马俑,我们每个城市基本上都是有他的文化特色的,对于不同地方的习俗也都是从古流传至今的存在,很多都是代表着我们的文化传承的,以下陕西文化特色秦始皇兵马俑。

  陕西文化特色秦始皇兵马俑1

秦始皇兵马俑,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

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兵马俑是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也是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

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

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向西的承重墙

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

秦始皇陵内共有三个兵马俑坑,呈品字形依次排开。

俑坑内最多的是武士俑,平均身高1.8米左右,最高的1.9米以上。

秦俑大多手执青铜兵器,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

青铜兵器因经过防锈处理,虽已埋地下两千年余,至今仍然光亮锋利如新。

秦俑的脸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龄各有不同

纵观俑坑内形态各异的兵马俑

有的昂首挺胸,有的神态庄重。

有的立眉大眼,有的怒目圆瞪。

有的舒眉秀眼,有的浓眉唇厚。

有的机敏凝视,有的垂首沉思。

无不让人对古代工匠们高超精湛的雕刻艺术而赞美

一行行士兵、一列列战车、一排排将领,汇聚融合成一幅气势磅礴、规模宏伟的雕像图!

1975年国家决定在俑坑原址上建立博物馆

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始对国内外游客开放

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参观后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不看秦俑,不能算来过中国。”

美国前总统卡特说:“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博物馆,祝贺你们在文物保护方面取得伟大成就。”

联合国前秘书长德奎利亚尔说:“作为联合国的秘书长,我希望世界上所有的军队都像西安的兵马俑军阵一样。”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这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奇迹。”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说:“秦兵马俑的发现,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

秦始皇兵马俑,你犹如一座历史丰碑、永远矗立弘远!

秦始皇兵马俑,你犹如一本厚重的史书、记载着昨天历史的沧桑!

秦始皇兵马俑,你更似一首雄浑豪迈的诗歌、永远铭记在世人心上!

秦始皇兵马俑,你犹如一曲古典音乐、永远在世人心中传唱!

  陕西文化特色秦始皇兵马俑2

陕西民俗文化有哪些?

1、关中皮影

关中皮影源于汉代,最初用纸板制作,宋代以后开始用牛、羊、驴皮制作。根据戏文设计形象,精选上好驴、牛、羊皮经刮、刻、染、罩、熨、缀六道工序而成。

关中皮影既继承了汉画像石刻的传统,又发挥了宋院体绘画之长,运用洗炼的轮廊造型、夸张的装饰纹样、疏密虚实相间的处理手法、缜密精细的雕镂功夫,表达剧中人物的相貌、身份、衣着和性格,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2、社火

陕西民间一种广泛的、传统的、规模壮观的群众娱乐活动,来源于古代先民对土地与火的'崇拜。

陕西“社火”通常在正月、节日盛会或庙会演出,包括鼓乐、芯子、高跷、竹马、旱船、秧歌、舞龙、舞狮、花灯等。关中是陕西社火活动最活跃的地区,宝鸡更是被誉为“中国社火之乡”。

3、面花俗称“花花馍”

属面塑艺术,种类有婚礼、丧礼、寿礼、节日花馍。面花起源于汉族民间祭祀活动,源于汉代,成于唐代,盛于宋代,到了明代之后,面花就广泛流行于民间,清末,北京还出现了专门制作面人的艺人。

4、宜君农民画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历经了新旧石器时代和春秋战国、魏、唐、宋几个文化发展热潮时期。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形成了人们特殊的审美情趣。,宜君农民画这一特殊环境的特殊艺术表现形式应运而生。

5、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的传统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

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传统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并且当社会制度根本改变的时候,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内容上表现了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各种体裁具有了新的意义。

  陕西文化特色秦始皇兵马俑3

陕西的风俗的代表:

1,面条象腰带;2,锅盔像锅盖;3,辣子是道菜;4,泡馍大腕卖;5,碗盆难分开;6,帕帕头上戴;7,房子半边盖;8,姑娘不对外;9,不做蹲起来;10,唱戏吼起来。

陕西十大怪其实是一种独特的生活。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陕西人(关中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十大怪”(即“关中十大怪”)。

一、面条像腰带

“扯面宽得像裤带”。扯面也叫biang-biang(现代汉语字典上没有这个字)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扯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正宗的扯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 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

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饥。人们脖子一伸一缩,呼噜噜吞进肚里,吃饱吃胀,饱嗝一打,顿时浑身上下都是力气,拉架子车、上山扛石头,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觉得饿。

二、锅盔像锅盖

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

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这样,烙成的锅盔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锅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于辣子,一般人都以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实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油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就连西安城里家家户户前也是挂满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

四、泡馍大碗卖

“牛羊肉泡馍大碗卖”可称上是陕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馍似乎是白来一趟。

五、碗盆难分开

陕西人(老陕)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六、帕帕头上戴

以前在反映陕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经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对襟夹袄的老汉及老年妇女头上都戴着(顶着)一块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

七、房子半边盖

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陕西农村,都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何为一边盖?一般的房子房顶为人字形,可是陕西的房子却是人字的一撇。

八、姑娘不对外

据说关中地区土地肥沃,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因而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他乡

九、不坐蹲起来

由于关中的男子们一日三餐都要蹲要一起开“老碗会”,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加之人们冬天喜欢蹲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晒暖暖”或者“丢方”、下棋。于是,关中人就养成了“蹲”的习惯。外地人说这是“板凳不坐蹲起来”。实际上是人们劳累后歇息的一种习惯。

十、唱戏吼起来

唱戏,指秦腔。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吼戏者,脸红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

《陕西文化特色秦始皇兵马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