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三号乘组进入回家倒计时
神舟十三号乘组进入回家倒计时,北京时间2022年4月16日0时44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分离。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即将踏上回家之旅。神舟十三号乘组进入回家倒计时。
神舟十三号乘组进入回家倒计时1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即将返回地球。目前,东风着陆场及工程相关系统正在开展迎接航天员返回的各项准备。
有网友问:返回舱为何选择在东风着陆场回收?东风着陆场究竟在哪里?这个着陆场有哪些特点?新华社记者已在东风航天城守候多日,就网友关心的这些问题进行解答。
东风着陆场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东南部紧邻巴丹吉林沙漠,分为东、西两个区域。西区主要以戈壁地形为主,有利于搜救车辆通行;东区地形较为复杂,主要地形特征有软戈壁、梭梭林、盐碱地、草湖等。东风着陆场具有地域辽阔、人烟稀少的特点,平坦的地势利于直升机快速搜索与降落。
2021年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新华社记者 琚振华 摄
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开始,东风着陆场开启了着陆场系统常态化应急待命搜救模式。从备用着陆场变为主场,东风着陆场究竟有哪些优势呢?
第一,东风着陆场仅需一支搜救力量即可满足各任务段的搜救任务需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副总设计师卞韩城曾介绍说,依托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设东风着陆场,部署一支搜救力量,就可在发射、运行、返回各个任务段执行多样化搜救任务,不仅可以搜救飞船回收舱,还可以搜索火箭残骸和完成航天员应急搜救任务常态化值守。
第二,建设维持费用低,搜救能力强。东风着陆场可以依托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人力资源和测控、通信、气象、医疗、运输与后勤保障等设施设备,以规模有限的专业搜救力量为主,随时可组成功能体系完备、专业门类齐全的搜救队伍,能更好地统筹利用资源,既可降低着陆场建设和维持费用,又可保持强大搜救能力。
第三,东风着陆场的地域优势非常明显。它位于戈壁荒漠之中,这里人烟稀少、草场和耕地很少,目前也没有大规模经济建设规划,着陆场不仅不会影响地方原有的经济建设,还可通过发展航天旅游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以上就是东风着陆场的特点和优势。
这几天,为了顺利迎回3名航天员,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搜救分队联合其他搜救力量,在东风着陆场展开了多次针对性演练。目前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着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安全返回。
让我们共同期待他们平安回家!
神舟十三号乘组进入回家倒计时2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2年4月16日0时44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分离。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183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
分离前,航天员乘组在地面科技人员的配合下,完成了空间站组合体状态设置、实验数据整理下传、留轨物资清理转运等撤离前各项工作。
后续,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将在地面指令控制下择机再入返回,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即将踏上回家之旅。
提供及时 准确 高效的医疗救护
他们为航天英雄撑起生命的"保护伞"
据央视新闻消息,由于此次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在轨时间长达6个月,为应对航天员在返回途中可能出现的应激负荷增大、航天运动病等一系列不可预见因素,一支由12名医学专家组成的医疗救护队承担起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在最后的搜救回收阶段,如果航天员落地后发生任何伤情,这支医疗队可以提供必要的支持。
医疗救护队副队长杨建武表示,“我们这支队伍能否在意外发生时第一时间提供专业的医疗救护,这不仅是对航天员必要的心理支持,也是保障他们生命安全的重要环节。”
神舟十三号乘组进入回家倒计时3
今天0时44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分离,分离前,航天员乘组在地面科技人员的配合下,完成了空间站组合体状态设置、实验数据整理下传、留轨物资清理转运等撤离前各项工作。
从神舟十三号飞船与空间站核心舱分离,到最终返回地面,航天员要经历9个多小时的时间。在航天员重返地球的过程中将需要经历哪些程序呢?一起来了解。
程序一:离“站”上“船”,撤离空间站组合体。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首先实施分离。分离前,航天员需要关闭连接天和核心舱与神舟十三号的`双向承压舱门,正式撤离空间站。进驻神舟十三号飞船后,航天员需要马上换上出征时穿过的舱内压力服。
程序二:在返回舱值守,等待返航。在神舟十三号飞船返回舱内,航天员还要进行一些返回前的准备,包括返回状态的设置、在轨指令的发送等。
程序三:进入大气层前,完成“两舱”分离。神舟飞船的前段是轨道舱,中段是返回舱,后段是推进舱。在降轨之前,轨道舱和返回舱将首先进行分离。随后发动机开机,飞船逐步下降高度,并在进入大气层之前完成推进舱分离,返回舱进入返回轨道。
程序四:进入大气层,经历高温震动恶劣环境考验。飞船返回舱下降到距地面100公里左右,进入大气层后,是返回过程中环境最为恶劣的阶段。
空气密度越来越大,返回舱与空气剧烈摩擦,使其底部温度高达上千摄氏度,返回舱周围被火焰所包围,舱内会出现震动噪声过载的现象,其间会经历4-6分钟的“黑障区”,返回舱此时会和地面失去联系,但地面可以通过电扫雷达等方式进行跟踪。
程序五:打开降落伞,稳稳落地。在距地面10公里左右的高度,返回舱将依次打开引导伞、减速伞和主伞,并抛掉防热大底。在距地面1米左右时,启动反推发动机,下降速度降到每秒2米左右,最终使返回舱安全着陆。